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孫中山先生在《興中會章程》中如是寫道。從此,“振興中華”這個響亮的口號,在中華民族每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心中激蕩了一個多世紀,成為團結炎黃子孫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夢想而奮斗的“集結號”。
在宣傳革命的時候,孫中山就不斷強調振興中華的思想。他說:“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到了現在怎么樣呢?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頂弱頂貧的國家……我們中國人要趕快想想法子怎么樣來挽救……不然中國就會成為一個亡國亡種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振興中華”口號提出后的五六年間,幾個不同的政治派別,先后發出了“振興中華”的呼喊。這表明,在當時,為“振興中華”而奮斗,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人心之所向。
在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前赴后繼的不斷推動下,在“振興中華”口號提出17年后的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的滾滾浪潮終于推翻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民國成立之初,孫中山對共和政權的建立躊躇滿志,并為中國的現代化勾畫出前所未有的宏偉藍圖。然而,在當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并沒有得到鞏固和壯大,孫中山以共和振興中華的革命理想也遭受嚴重挫折,中國遭列強壓迫的命運仍在繼續,實業不興,民生不濟,但“振興中華”這句振聾發聵的口號已經深入人心,鼓勵中國人繼續為未竟的革命事業奮斗不止。
常年研究辛亥革命的歷史學家章開沅說,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臨終仍不忘呼喚:“和平,奮斗,救中國。”他在百年前思考的問題,探索的思路,以及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各方面實踐,在此后接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亥革命爆發之際,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周恩來,還是在沈陽讀書的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后,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他給一位要好的同學寫下臨別贈言:“志在四方”,“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
這位同學一直把這個贈言珍藏了40年,于1957年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于在新中國重逢,暢談中華大地天翻地覆的變化。
正是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最艱難的時候,以自己年輕的生命和熱血,詮釋著“振興中華”的時代內涵,并引領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