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之聞名,是因《白蛇傳》故事。盡管鎮(zhèn)江金山寺的僧人都為法海抱不平,說那個拆散人家夫妻,化缽為塔將白娘子鎮(zhèn)在塔下的,根本就不是金山的高僧法海。可是,傳世的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對民眾的影響遠大于歷史,法海這段冤情恐怕辯不清了。
雷峰塔建在西湖南側山上,與北側的保俶塔遙遙相望。這座古塔曾因火災燒毀了所有木結構,殘留的磚塔仍矗立山上。從照片上看,那座磚塔,頂端生了小樹,塔體有些開裂,顯得特別古樸,夕輝晚霞之中,非常壯觀。
雷峰塔是1924年轟然坍塌的,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記載了鄉(xiāng)下人聽說塔磚放在家里可保平安,便紛紛去抽,硬是抽坍了這座古塔。所幸當時塔不是斜著倒的,佛舍利等文物壓在地宮中,重建時又被清理了出來。
重建的雷峰塔,從外觀上看,除了高大氣派,并沒有什么特別。因為立在山頂,我們還上了一段長長的階梯。走到塔前,才發(fā)現(xiàn)居然有電梯從山下通上來。進入塔內(nèi),又發(fā)現(xiàn)塔的基座用鋼架支撐,一至三層,保留了遺址的塔基殘留,隔著圈起來的玻璃墻,黃土和殘磚垛清晰可見,歷史信息隨著這部分遺跡留給了后人。新塔所用是現(xiàn)代先進建材,三層以上中部都有電梯,老弱者可以乘梯而上。最高一層的金頂有2002朵蓮花,圍著可升降的“頂宮”,據(jù)說里面也有鎮(zhèn)塔之寶。每層塔壁都有壁畫,第七層雕刻了佛主出生到圓寂的故事,第六層鑲嵌了數(shù)幅大型桃木雕刻《白蛇傳》……
我們一行邊看邊感嘆,這些年各地為了發(fā)展旅游,有的拆了古建筑建了假文物,有的專門仿制古磚修繕古建筑,雖說修舊如舊,但原先建筑上的歷史信息還是消失了。象這樣,既保護真遺跡,又為后人留下現(xiàn)代建筑精品,這思路確實令人叫絕。
湖畔漫步
晚飯后,女士們迫不及待地結伴去逛商場。我走出湖畔的餐館,看著遠處山上的寶塔、湖心翹頂?shù)耐らw盡由各色燈光勾勒,近處水波里映著五彩的燈影,隨波微微顫動,身邊一對對情侶相擁相攜,款款移步,呢喃輕語,頓覺心醉。便拉住一位同伴去湖畔散步。
湖畔寬寬的行道鋪著方格的紅色地磚,近水的垂柳在晚風中輕輕拂動,葉間一串串柳茸,正孕著三月飛絮。行道上隔不遠就有一株老香樟,枝杈虬伸,形成傘一樣的樹冠。行道外側是寬寬的花圃,眼下花開滿樹的是玉蘭,無論白色的花朵還是紫色的花苞,都那么絢麗燦爛,引得路人駐足抬頭,贊嘆不已。
沿湖漫步的人多是附近居民,他們閑適地在湖邊漫步,隨意坐下小憩輕語,也許這就是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郑@可真是“天堂”里的日子!
我的同伴對西湖特別鐘情。十多年前,她和同在部隊服役的丈夫曾帶著兩歲的兒子來杭州休假,住在附近的海軍招待所。此刻漫步湖畔,她不時冒一句:“那時我們經(jīng)常騎自行車,到湖邊來玩。”“是啊,這些香樟樹一直就在湖邊的,我還記得。”沉浸在浪漫假日的回憶中,她心里一定充滿甜蜜。
湖畔也有一些小小的售貨亭、廊,我們被琳瑯的絲綢、特產(chǎn)和工藝品吸引,信步進店,細細觀賞。不經(jīng)意間,也遇上了心儀之物——我買下了一個繡花綢面的軟質(zhì)眼鏡套和一把“張小泉剪刀”,她買下了一對繡花的靠墊套。竟是散步、購物兩不誤了。
現(xiàn)代人喜歡新奇熱鬧,靜靜的風景已經(jīng)難以滿足游人的興致,西湖上也安裝了定時開啟的夜光音樂噴泉。走過那段湖岸,見許多人面湖而坐等待著,以為湖上有節(jié)目演出,并未在意。返回時正好音樂聲起,無數(shù)水柱隨音樂舞動,每一曲節(jié)奏不同,水的舞姿也不同,各色彩光打在水幕上,隨波變幻,令人目不暇接。我們在近旁的廊下尋了個坐處,看著這遠靜近動的夜色,晚風拂面,曲聲悅耳,整個身心浸潤在酥軟愜意之中。
靈峰探梅
春梅是這個季節(jié)最讓人牽掛的花兒,聽說我們想賞梅,熱心的主人作了安排。
一早來到杭州植物園,先入眼簾的仍是玉蘭。數(shù)十株玉蘭樹夾道而迎,花開得雪白一片,令人眩目。一陣風過,無數(shù)花瓣飛離枝頭,飄灑而下,注目賞景的游人不禁惋惜地輕呼一聲:“呀!……”
梅樹集中在靈峰,要翻過一個山坡,細雨濛濛之中,我們興致勃勃地走上山道,我們不認路,也不知道有多遠,只跟著感覺向前走,倒真有點“探訪”的味道呢。
走了一段,看見路邊有株梅樹,開著粉色的小花,遠遠的還有一株開著淡綠梅花……一棵一棵遠遠相望著,許是細心的園主人特意留下的路標吧?
到了,到了!果然翻過山坡,便看坡下到不遠處密密的一片紅霧,腳下不覺緊趕幾步。呵,眼前好大的一片梅園,粉的、紅的、白的,爭奇斗艷,游人流連花海之中,滿面歡笑,只聽“看這兒!”“那兒多美!”不知用眼睛往哪里看是好。
令人心醉的景色怎么也看不夠,只能用相機留下這美好的瞬間。游人紛紛選景,花間含笑,隨意一站,便是一幅精美照片。興奮之中,便忽略了那梅樹下片片殘紅,花徑間落英繽紛。
想那花兒開則繁繁盛盛,落則飄飄灑灑,一切皆由自然,喚也喚不來,攔也攔不住。能讓這么多游人體驗“探”的急切,“賞”的愉悅,也就不枉一季的輝煌了。
泛舟湖上
乘上船,在湖面蕩漾,又是一番景色。眼前雨絲迷蒙,茫茫湖面霧氣上升,近旁的柳、湖心的島、湖畔的山和城都朦朧起來。不禁輕輕念出“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只有身在此間,才能領略眼前這淡妝的水墨韻味啊。
湖上諸島是不同朝代疏浚湖底積淤而建。小瀛洲島上有湖,有亭臺樓閣橋,有三潭印月等勝景,想必建島之人將海上瀛洲的幻想,都移到了這里。湖心島以乾隆御筆親題的“蟲二”字謎碑聞名,上島后卻有些失望,那塊碑是新仿的,已非原物,也很少有人駐足觀看,想必“風月無邊”的謎底已眾所周知。最小的島是阮公島,船不停靠,只能遠遠注目。阮公名阮元,是揚州人,我平時常走的毓賢街上有座老宅,就是阮家祠堂。阮元是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當過山東、浙江學政,內(nèi)閣學士,禮、兵、戶、工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撫,漕運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據(jù)說他在浙江巡撫任上,曾督師殲滅多年擾民的盜匪,還設詁經(jīng)精舍,親自授課,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這島就是為紀念他而得名。
曾以為白堤、蘇堤因白居易和蘇軾的詩作而命名,其實卻不是。這兩條堤就是白居易、蘇軾在杭州為官時修建的。泛舟于湖上,看著這些記載著大詩人、大學者“政績”的名勝,對“學而優(yōu)則仕”、“修齊治平”、“文章太守”等概念似乎有了新解。與眼下真學者不屑于為官,為官者往往輕學不同,古代有真學問才有機會官居高位,大學者不僅佳作傳世,而且造福一方。這么想來,這為官之道和學問之道還真得好好地向古人學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