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這個詞語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怎么變,如何變?變是否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是否可以檢驗真理的進步?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曾被取笑是阿蒙,即沒有文化的將軍,但,呂蒙認真好學,等到魯肅來問他國家大事,呂蒙對答如流,魯肅十分震驚,呂蒙則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這件事告訴我們要學會變通,如果不變人家進步則就是你的退步。哲學曾說,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新事物的產生就意味這舊事物的滅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所有的變化都是有益的,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如果不順應時代的潮流,必將滅亡。
古往今來,中國有太多的變化,我國比較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雖然當時有很多人,詆毀商鞅,向秦孝公誣蔑商鞅,說什么祖宗之法不能改變,改變會天下大亂的話語,但由于秦孝公支持商鞅,才轟轟烈烈展開了一場變法遠動,也就是因為這場變法,秦國在其他六國之中,迅速成長起來,滅掉齊,楚,燕,韓,趙,魏等國家,一統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國家—秦朝。雖然商鞅因為貴族猜忌,還有秦孝公死后,新統治者的不理解,導致商鞅起兵,兵敗被殺。但,商鞅雖死,秦法依舊,社會不會因為少某一個人的存在,而停止前進的步伐,雖然商鞅死亡,但他的變法內容,還在延續,也就是因為商鞅不畏貴族的要挾,盡管最后殺人成仁,但,商鞅變法,順應歷史的潮流,對于秦國后來統一天下來說,發揮了它巨大的優越性。
當然不是所有的變化都是好的,辛亥革命以后,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勝利果實被大軍閥袁世凱所盜取,但由于袁世凱想復辟封建帝制,這是革命人士所不能忍受的,結果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的皇帝,就在革命人士的討伐聲中下臺,后來又有人潛入東北,利用清朝末代皇帝傅儀想在此復辟,當然好戲不長,在革命人士的討伐聲中再次失敗,傅儀在十幾天后宣布退位。這里當然也是有變化的,但他們想復辟封建帝制,明顯違背了歷史的潮流,封建帝制早已成為過去,新興的無產階級即將到來,這種變化還是少點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