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諫臣魏征為鏡,恩澤萬千,惠及眾生。然而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沒有人能附屬于自己,只能永遠做自己的向導,以評價自己的功過。這當然不意味著我們會在迷茫無知的狀態(tài)中選擇平庸,因為只要自己的心中常存一面明鏡,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就能完善自我,活出應有的風采。
20年前,一部《渴望》紅遍大江南北,人們?yōu)椤犊释凡粩嗯噬氖找暵暑康耐瑫r,驚異地發(fā)現(xiàn)社會風氣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地方犯罪率下降了。人們說,片中集中國傳統(tǒng)勞動婦女美德于一身的劉慧芳拯救了改革開放后在兩種價值觀沖突下痛苦迷茫的國人,而我更想說的是高懸在人們心中的明鏡拯救了自己。走向罪惡深淵的人,看顧到了劉慧芳的善良,看到了自己的愚昧狹隘,于是猛然回頭;失落頹廢者,看到劉慧芳的堅強樂觀,看到了自己的孱弱,于是擦干眼淚,笑對生活。
也許劉慧芳只是一個存在于藝術中近乎完美的人,但因為人們心中有一面向善明鏡,那些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品質才能使之將陽光投射到現(xiàn)實中的黯淡的生命。
1984年,中國女排為祖國奪得第一枚團體奧運金牌,燕京啤酒廠的職工深受鼓舞,他們以“發(fā)揚女排精神”為口號,奮斗十幾載,將一個小作坊發(fā)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廠商。也許奧運冠軍與普通百姓生活絕緣,但燕京啤酒廠的平凡職工將冠軍精神光輝投射到自己的道路上,實現(xiàn)了自我的超越。
在現(xiàn)在看來,因為一部電視劇或幾個新聞人物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似乎天方夜譚,在日益物化的生活中,平日里的好人好事往往只能成為我們的飯后談資,看了“十大感動人物”,也只是撒幾把眼淚,之后,又與自己的陋習形影不離。是的,別人的故事只能是一個外部的條件,不能成為真正改變自己的理由。只有擦亮心中明鏡,從他人身上尋找到自己的裨益,那么一切微小的事情都能成為改變自己,升華自己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