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電影,尤其是戰爭電影,多表達戰爭對于人類的摧殘這一普世價值觀。但是他們的主題,往往是基于兩種固定模式:例如二戰,是生命的一種莊嚴的光榮;例如反侵略戰爭,那是戰爭對于被侵略國家的生命和人性的戕害。而馮小剛的《集結號》仿佛推開了一扇追求回歸人性的希望之窗。
首先,他選擇了一個大膽的題材——內戰。戰爭題材的影片在中國往往以喚起民眾的愛國激情和民族熱情為目的,因而以反侵略為主題的影片比比皆是。但是,很少有人把眼光拉長放大到抗戰之后的國共兩黨的內戰上來。馮小剛看到了,而且他看到的不僅停留于戰爭對于人性的戕害,而且上升到了戰爭中人類對于真實人性的回歸。他將這種人性的回歸以相對于抗戰來說規模更小的內戰來體現。則更加凸顯出了戰爭中人性的真實光輝,無論是大戰還是小戰。
其次,作為一個戰爭片,他并沒有將重點放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上,不像《珍珠港》,在戰爭的規模中凸顯人類反抗精神的偉大。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細節上,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實在的行為,近乎于固執的性格刻畫出了谷子地這樣一個形象。在讓人不經意間為谷子地而感動,“讓弟兄們些口氣兒!”一句樸實的話,卻讓另一個人火了,當對方吼道:“你能負責嗎?”時,谷子地就以堅定的近乎于固執的口氣說道:“我負責!”短短的三個字“我負責!”,卻是擲地有聲,撼動人心。
第三,馮小剛在電影中大膽地還原了人性的真實,在整部影片中,我看到的貫穿全片的就是兩個字“真實”。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是戰士不在英勇無敵,刀槍不入,很多的戰士都只是剛一露面就犧牲了。我們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場面,因為在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愿意打仗。馮小剛自己就曾說過:“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這種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當真實的戰爭已然從我們的心頭煙消云散,除了傷痛和榮耀,我們記住了什么?我們又忽略了什么?我們應該忽略什么?我們又應該記住什么?我想,馮小剛的《集結號》就提醒了我們這一點,它應該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吹響回歸最真實的人性的集結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