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是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她滿頭白發(fā),堆滿皺紋的臉上,經(jīng)常洋溢著慈祥的笑容。她常說:“錢要用在刀刃上,該花的花,不該花的絕不能浪費(fèi)”。
她的著裝十分樸素,長年穿著一件衣服,即使衣服破了,她也舍不得扔,總是拿著針線縫縫補(bǔ)補(bǔ)。過年了,她也難得添幾件新衣,我經(jīng)常在背地里稱她“小氣鬼”。
奶奶不僅不舍得添新衣,在生活方面也很“小氣”,每次出門時,她從來不買街邊的飲料,總記得帶一杯白開水。每當(dāng)我喝完礦泉水時,她都會把它踩扁,拿去賣錢。
有一次去十村,奶奶不愿意坐公共汽車,更不愿意打車,于是她便用那勤勞的雙腳,從我們家走到了十村,大家都勸她:“這么點(diǎn)錢,在乎干嘛呢!何必讓自己的腳受累”。
奶奶不但自己“小氣”,還要讓大家跟著她一起“小氣”。每次媽媽用洗衣機(jī)洗衣服時,奶奶就讓她把最后一遍水接著,留著沖廁所用;就連我的草稿本也不舍得放過,必須用鉛筆寫,寫不了了再用鋼筆寫。雖然我們很不情愿的做了,但我在想:這樣做有什么用?我們家又不是沒錢了!
自從奶奶把積攢的'錢捐給災(zāi)區(qū)兒童后,奶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高大了,她讓我明白了節(jié)約不等于小氣,它可以發(fā)揮更好的價值。
“錢要用在刀刃上……”奶奶那句親切的話語再次在我耳畔回響,久久不能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