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飯勵志
——追求高遠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輕時就立志報國,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燈下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鍋稀飯,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沒有菜,就用鹽水泡野薺當菜,用來下飯,就這么簡單的一頓飯。他的一個朋友的兒子看到了,給范仲淹送來許多好飯好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動,已經放壞了。那同學問他為什么不吃,范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習慣于粗茶淡飯了,我既然已經立志報國,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如果現在就貪圖享受,以后還能吃得了苦嗎?”
正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后來的范仲淹。后來,范仲淹成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貢獻,同時在文學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老翁拜師
——立志不怕遲
明代的李贄,小時候家里很窮,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學,他說讀書人要有“超然志氣,求師問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經是一個老人了,聽說澹園老人焦弘對《易經》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為師。比他年輕15歲的焦弘很感動,與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贄跟著焦弘學習《易經》,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和研究,終于把難以理解的《易經》學得很透徹。李贄59歲那年,單身來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來,專心攻讀,發憤學習。從儒家經典到佛教經文,從歷史名著到文學作品,他都認真地研讀。他不光讀書,還批書寫書,寫了30多種著作。連李贄自己都說,當時已經“忘全其地之為楚,身之為孤,人之為老,須盡白而發盡禿也”。
李贄70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讀書樂》,最后兩句是:“寸陰可惜,豈敢從客”。表達了他雖已古稀之年,但決不浪費光陰錯過時間的勤勉精神。
戈爾德一生的目標
——立志以后要腳踏實地才可以實現
有一個叫作戈爾德的人,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張《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個階段確立了127個目標:到尼羅河探險;登喜馬拉雅山;駕馭大象、駱駝;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機;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寫一部樂曲;寫一本書;游覽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當時他只有15歲。
戈爾德把他的目標每一項都編上號,然后有步驟地一個一個去實現,等到他59歲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106個目標。他幾乎爭取每年都完成一項計劃,但也不斷地添加新的目標,向自己提出挑戰。他堅信,有一天他可以實現所有的目標,直到最后一個。
一個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實現的信心和勇氣,要腳踏實地地一個個去做,總有實現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
左思矢志不渝
——實現志向要有恒心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的時候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撰寫《三都賦》。陸機聽說以后拍掌大笑,說左思年紀輕輕,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就算寫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廢紙,只配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根本不理會陸機的羞辱,毅然投入寫作,他多次登門求教于曾經游歷過岷地的張載,以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并親自作了大量的察訪,收集了各種資料,然后全力寫作。他在家里到處都放滿了紙和筆,甚至連籬笆邊廁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隨時記下想起來的好詞句。
左思花費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寫作、整理和修改,終于完成了《三都賦》。他送去給陸機看,陸機手捧《三都賦》,又驚訝又慚愧,對左思佩服得五體投地。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