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后絕望地留在小屋里。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后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仿佛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愿望遭到虐殺后,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