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讀了一本叫《青銅葵花》的書。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著名作家曹文軒所編,他的純美小說系列,我幾乎都看過了。我覺得,這本書是他純美系列里最感人的,我看了情不自禁地流淚了。
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之間的故事。男孩叫青銅,女孩叫葵花。一個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兒葵花和鄉村男孩兒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好朋友,他們一起長大,一起生活。12歲那年,命運又將葵花召回她的城市。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蕩的盡頭,遙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城市,盼望著她能早日歸來。這本書將苦難寫到深刻之處,將美寫到極致,將愛寫得充滿生機與情意。
青銅家實在是太窮了,與貧窮相伴相生的便是苦難:兩間低矮的草房破破爛爛,供孩子上學的費用攢了幾年,揭不開鍋要靠老人首飾度日,蓋房子的茅草愣是讓父子倆在海邊奮斗了一個多月,過冬棉襖的棉花需要年過七旬的奶奶親自去撿,沒錢買燈油供孩子晚上作業,為了照一次像需要全家動員編、賣一個冬天的蘆花鞋,老人病重了沒錢治病愣是在家等死……沒辦法,聽媽媽說,這就是青銅所處年代的現實狀況,缺吃少喝,自然災害頻發,老者無所養,幼者無所學,病者無所治。苦難時刻伴隨著這個貧窮的家庭。
就是這個充滿了苦難的家庭,呈現在大麥地人面前的,依然是一種令人高山仰止的美,美得令人嘆,令人愛,令人自慚形穢:衣服再舊,依然縫補得一絲不漏、干干凈凈;屋子很小很簡陋,但是收拾得整整齊齊;窮得快要揭不開鍋了,幾乎又是毫無顧慮地收養了葵花這個孤苦無依的城市女孩兒,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只有“好好地疼這個孩子”的令人艷羨的美德;攢了幾年的錢,也只夠一個孩子上學的費用。怎么辦?青銅、葵花哪個上?為此,青銅用“擲杏”的欺騙手段把上學的機會強讓給了葵花,孔融讓梨的謙讓美德在一個農村孩子那兒被演繹得讓人心碎……
心中有愛,即使面對苦難,也能時時體現出美:啞巴青銅,聽得見說不出,夠痛苦的了。但是,利用放牛的機會,不忘給對岸“五七”干校那個寂寞的孩子表演絕技、送去快樂;為了不讓父母為難,為了葵花快樂幸福,放棄自己上學的機會;為了滿足葵花照一次像的愿望,赤腳奔跑在賣蘆花鞋的雪地里……爸爸媽媽,惟恐葵花活得困,吃的、穿的都先盡著葵花;只有一個上學的機會,也留給了葵花……奶奶,更別提了,為了孩子吃飽穿暖住好,挺著年邁之身去大田里揀棉花,不惜付出自己的棺材本兒——賣首飾……最令人感動得斷腸的是葵花,為了攢錢給奶奶治病,只身去江南揀白果。
這個貧窮的、充滿苦難的家庭,他們一路攙扶著,一路關愛著,從來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念,從來也沒有被苦難打倒過,永遠含著笑、憧憬著未來。這,難道不是對我們最好的教育與啟示嗎?
